|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藁城名字由来

藁城名字由来

关键词:藁城,藁城由来,藁城名字由来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藁城在线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gaocheng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7181

    已有4网友参与纠错

那么,何时 “槀城”改为“藁城”, 槀字上加 “艹”草字头呢?为何加草字头“艹”呢?据《宋史》和《金史》地理志记载都是“槀城”,《元史·地理志》始为“藁城”在《元史·董俊传》中,已用“藁城”。“董俊字用章,真定藁城人”。藁城令立的募兵,射中者拔为将。 众莫能弓,独俊一发破的,遂将所募兵迎敌。俊寡不敌众,弃金降元蒙,董俊善骑射,为政宽明,授之为“龙虎卫上将军,行元帅府事,驻藁城。”承制授左副元帅,升藁城县为永安州”。由此可知,“藁城”之“藁”字是从元初金末开始使用的。为何“槀”城加上“艹”为藁城呢?据《藁城志》记载,说是元朝皇帝“赐槀城是个死城”,“只长野草不养人的荒凉城”,故槀字加“艹”字头。笔者认为 “槀城”改为“藁城”,是由槀城的历史演变而来的。 “槀人”是周代的地官下属机构管理粮草、马匹之官。春秋的肥累国的“累”字,在古代诸侯不缷盔甲处于备战状态曰累,故汉朝置槀城县,这都是根据槀城从黄帝至夏商以来的人文历史而定名的;自唐朝又出现了“藁人”一词。《唐书·张巡传》说“城中矢尽,缚藁为人千余,披黑衣,夜缒城下,潮兵争射之,久乃藁人还,得箭数十万”。“藁人”是用谷草秆或稻草缚成人形以迷惑敌人。藁城古代滹沱河、白洋河、磁河、木刀沟,“其水四时不涸,其人借以艺稻,”又产黍、稷、高粱、玉米,不仅可供缚“藁人”,还是养马的好饲料;董俊自幼善骑射,藁城县令提拔为将,元又授为左副元帅,藁城又升永安州;董俊牲牺后,又追封为赵国公,其子也是元开国名将。到明代藁城为养马基地;清代康熙年间连真定伏城驿的驿站也由藁城来供应马匹草料及其他费用;加之藁城物产丰富,处于畿辅之地,连宫廷的膳食宫面、宫酒都由藁城供应。可见,槀城的“槀”加上“艹”字头之优势:一是藁城农业物产丰富,特别南有滹沱河、北有木刀沟。在唐宋元明时代,“其水四时不涸,其人借以艺稻”,“每遇秋风,稻浪千层,遍地胥成云绵”;(藁城县志集注)。二是稻草和谷草可做饲料养马,又可缚“藁人”战备用之;三是处于王室畿辅之地可供粮草副食的官府后勤部。四藁城是畿辅要冲,兵家必争之地藁城自古至今处于畿辅要冲,在天子脚下。在原始社会末期,全国定九州,藁城处于冀州中部,黄帝建都涿鹿。故有“黄帝授丝”“嫘祖教民养蚕”的故事,藁城人民有“急农桑。崇礼让”的习俗;藁城既是商族老家,又是商代纺织工场、养马基地。因此,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正如《藁城县志》所载:“秦秋时,晋荀吴率师来肥(今之藁城);战国,赵蔺相如筑九门城于滹沱河之滨,大将李牧筑宜安城于郦水之阳,屯兵抗秦;东晋,燕慕容恪于九门筑安乐垒,作为前燕屯兵袭魏之所;唐郭子仪、李光弼合兵战史思明于九门;明,“靖难之役”燕王起兵围拔雄县、血战藁城;明永乐建都北京后,又把藁城作为养马基地。总之,藁城这块平川沃土,成为古代战马驰骋之地;人民一方面为王室官府急农桑、植五谷,供应他们吃穿,另一方面受尽了历代兵燹之苦;兵乱、疫灾往往是并驾齐驱,仅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藁城户口锐减三分之二,仅存三分之一,后徒山西之民以补之。但藁城人民勇敢坚强、勤劳,不畏艰难,又重整家园。五、 藁城雄居冀中平原,人杰地灵如骏马挺立藁城分隶畿辅,地接恒岳,平川广野,田地肥美,林茂粮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商周遗址尚存,炎黄事业隆兴。勤于农桑,崇俭礼让,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历代有尽忠报国之才。据《藁城县志·人物传》记载:古代在朝文武职官208名;民国军政职官56名;科举进士50名,举人192名;明清贡生应例、例监500余名 ,秀才不计其数;建国前学者名人31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1949年建国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换精神、地换貌,文教昌明,人才辈出,学者名流及科技人员即达208名;中共地师级以上干部120名;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名录即达4558名;受省以上表彰的先进个人名录已有49名。藁城人民的流血牺牲,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建设的繁荣。建国后至1985年小学教育在校学生数56119名,入学率99.3%;初中毕业生7221名,高中毕业生1202名;大中专学生600名。教育发展。工农业兴盛。农业修河治水,粮产猛增,一年为国家提供商品粮1亿斤以上,周总理誉为“粮食生产元帅县”;1989年7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藁城撤县设市,为省辖县级市;工业在手工业基础上,现以纺织、化工、机械、食品、造纸、印刷建材、陶瓷、服装、农副产品加工、建筑、教用品、工艺美术等为主要门类;今日藁城城关镇占地面积8平方公里,比1949年扩大了3倍;城区街道笔直、高楼耸立,工厂商店密布,文化繁荣,成为全市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石德铁路、沧石公路、石津总干渠三者并行穿越城区,密切了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和联系鉴于这一派社会主义的新兴城市景象。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4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